黄山游记乱写
中国人很喜欢给一件事情盖棺定论,尤其是在没有定论的时候,特别喜欢做这件事情。好比说,文人跑去了桂林,看到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桂林的风景了,于是大发感慨,张口就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不料,后来人们发现了张家界,发现这里的山和这里的水貌似比桂林的还牛,怎么办呢?“甲天下”已经给用掉了。那就“张家界山水甲桂林”吧。于是,这句话就成了张家界的宣传用语。黄山也是一样。当初,人们只知道什么五岳这五座山,就搞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的口号。后来,徐霞客重新发现了黄山,让这里成了热门旅游景点,于是人们才发现,黄山好像更好看,所以就在这句话后面硬加了一个尾巴“黄山归来不看岳”。所以,我每到一个旅游景点,看到“天下第一XXX”的时候,总会留个心眼,因为在这片科幻、魔幻、奇幻并存的国土上,“第一”总是会被很快地扯下神坛。
一年前去西递宏村,实际上就已经走到了黄山的脚下。只不过,那次没做什么准备,天气不好,时间紧张,就没有上山。这次去黄山,也算是半个“故地重游”了。
很早就听说爬黄山的第一要务是带够吃的和喝的,因为山上的一切消耗品都要靠挑夫从山脚下挑上去,价格高昂,而且其主要消费群体是老年人。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把垃圾宝里的器材腾空,转而装吃的和水。早就听人说过,爬黄山,是“爬山不拍照,拍照不爬山”。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引领下,这次只带了一个小相机出行。因为我没有很风靡的NEX、GF、EP,甚至连DP都没有,所以,这次全程胶片,只带了一个黑巧思,为了某些特殊的景色,巧思的闪光灯也被我放在了垃圾宝里。和旅行团出门,我并没有想要拍什么好照片,所以胶片带的也不多。3个负片3个反转,黑白没有带。从最后的出片情况看,黑巧思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拍摄任务。
黄山的景色,不用过多废话,俊秀、奇美。我去的时候是在五一之前,杜鹃花还没有开,山上都是绿油油的叶子。据导游说,等到杜鹃烂漫时,漫山遍野都是红色。我去的时候,天气挺好,看到了光明顶上看到了日出和日落。也是因为天气晴朗,没有看到黄山著名的云海。从北门上山,一路赶在日落前爬到光明顶,汗出了几身,腿抖了几许。正在庆幸自己没有带大相机的时候,赫然看到一个彪形大汉全副武装走在前面:捷信+岗仁+D3s+大竹炮。那个时候,心理就不禁在想,真是精神可嘉,这套东西的重量,是相当可观的。日落、日出,其实没什么意思,看个好玩而已。那个时候,机器里装的是RDP3,也就大咧咧地用不同曝光组合按了十来张。出片还行,基本完成了拍摄。
晚上住宿在光明顶,条件一般,和衣而睡。第二天一早就急匆匆地走到东边的观景台,等着日出。当然,看日出的人很多,夜宿光明顶的人再看,从别的地方赶来的人在看,凌晨做索道上来的人也在看。因为稍微耽误了两分钟,所以位置不好,日出的照片也没拍。这个时候,就想要NEX的翻转屏了,想把机器举过头顶拍照。日出之后,导游要集结整个团队。在这个时间差里,拍了一张被朝阳照射的莲花峰。淡淡的色彩,看上去挺有爱。
第二天行程的重点,自然就是把前一天没走过的景点都走一边,然后去看迎客松。迎客松太著名了,不看不行。就好像说玩黑白胶片,一定要玩3-X一样,不玩不行。爬山,尤其是爬黄山这种世界级景点,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因为那些景点都在画册、明信片和电视上见过了无数次,自己亲眼看到的,未必有电视上那么值得看。就好比说迎客松,名声之大,震耳欲聋,走到跟前,也就是那么回事。那些海洋生物,在BBC的纪录片里看起来那么好玩,但是以我在水族馆潜水的经验来看,没什么意思。再说,那些所谓的海洋哺乳动物,智商也没有狗狗高,和人的互动也没有狗狗强。所以,羡慕驯兽员有海豚玩,还不如去养一只金毛或者是拉拉、边牧,得到的乐趣和享受绝对比在水族馆养海豚、养海豹、养海狮要多。
看了迎客松,就是往山下走。山下有个云谷寺,再往下,就离开了黄山。在这个旅游不如卧游的国度里,我又一次走完了一个景点……
PS 照片比较杂。有云南的,有西递宏村的,还有合肥的~~有反转有负片,就是没有黑白~~
器材:HEXARRVP\RDP3\E100VS V600
=========
还有几张云南的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