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8年的旧文,今天邦德24公布片名和其他的相关消息,想起来还有这篇文章,就贴出来,算是更新了博客~
伊恩·弗莱明和詹姆士·邦德:谁才是间谍007?
一般意义上,文学作品的素材取自真实的生活。而007小说里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取材于弗莱明的设计和想象。007所经历的一切带有非常明显的戏剧性和超现实性,虽然事件里的人物、地点,甚至是道具都来自弗莱明的间谍生涯,可是那些刺激、紧张、香艳的过程则不全为现实。当然,这种创作手法也为生活在真实与虚假、真理与谎言中的间谍生活增色不少。和其笔下的007一样,弗莱明的现实生活中也充满了炮弹味和香水味。弗莱明1908年出生在英国。他从小就希望过上一种自由刺激的生活。可是他的性情却和英国的传统教育格格不入,1921年,在著名的伊顿公学念书的弗莱明因为行为不端而被开除。1926年,他在家庭的安排下进入了桑德赫斯特军校,所有人都希望他这次能吸取教训并顺利完成学业,可是本性难移,因为酗酒和斗殴,弗莱明提前结束了自己在军校的生活。1931年,他进入了著名的路透社,成为了一名专门报道间谍案件的记者。1933年,他回到了英国,做了一个银行职员,百无聊赖的生活让弗莱明忍无可忍。好在二战的到来为弗莱明赢得了“换种活法”的机会——战争让弗莱明变成了邦德。
但是邦德并不等同于弗莱明,邦德是弗莱明的——或者说所有男人的白日梦的物化。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冷战中,这样一个时而冷酷、时而柔情的男人都会让所有的敌人和女人一起缴械投降。尽管是白日梦式的幻想,可是和弗莱明相熟的人还是觉得007来自于弗莱明本人的生活和经历,而且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其在生活中的原型。也有很多人在看了007之后一相情愿地对号入座,把角色的高帽戴到自己的头上……
当然,和所有虚构的人物一样,007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型。弗莱明也说“邦德是一个综合体,我把我见过的所有的间谍的特质全都综合在他的身上。我不可能是007,他的间谍生涯远远比我的要刺激,还有,他比我帅多了,所以他才能那么花花公子。”又也许弗莱明的小说中最容易在现实中找到原型的人物就是007的上司M了,甚至连原型本人都认为弗莱明使用的素材的就是他,这个人就是海军情报部的部长戈德弗雷。戈德弗雷是一个极其有原则的军人,严格职守着军人的职责,他的部下们,包括弗莱明在内都对他敬仰有加还畏惧三分。弗莱明说“戈德弗雷是最适应战争的,他才是战争的赢家”。可是戈德弗雷本人对此却不敢苟同,在名动天下的弗莱明逝世后,戈德弗雷才表达了对弗莱明把他塑造成一个冷血的间谍头子的不满和委屈。
007系列中的邦女郎也许是影片中除了间谍之外最有看点的部分了。影片中除了邦德和M是固定的角色外,邦女郎则如同流水一般翻新着花样。现实生活中也有弗女郎,而且弗女郎的命运也不比邦女郎强多少。1935年,弗莱明在伦敦邂逅了26岁的穆莉尔·莱特。莱特来自于一个富裕的家庭,生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她不仅是一个模特,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骑师。她当时是全英国最好的几个马球手之一。穆莉尔·莱特热爱生活、热爱骑马、热爱运动——最重要的是她深爱着弗莱明。在战争打响、物资匮乏的日子里,她不遗余力地给弗莱明弄来高档的威士忌和雪茄烟。1939年,弗莱明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情报部中尉,后来因工作出色获特工首脑约翰·戈德弗雷海军上将的赏识,直接提拔为海军中校,并作为其助理直接领导代号为30AU的间谍部队。这是一个由间谍精英组成的小分队,队员个个怀绝技,从神枪手、化妆师、武器专家到解密高手、间谍美女,一应俱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纳粹占领国的高级官员逃亡以及窃取德军重要档案。战争期间弗莱明起草了无数的报告和备忘录。他将枯燥的案件描述得跌宕起伏,这些文件至今还是英国谍报部门授课的范文。有人质疑他的小说太过虚假,显得矫揉造作,弗莱明则义正言辞的回答道“我所写的故事都有现实生活的先例”。可即使是美丽而衷心的穆莉尔都没有能打动弗莱明,花花心肠的弗莱明把穆莉尔当做一件炫耀的玩物一样栓在身边,出落那些高档的夜总会和俱乐部时自己也被也被穆莉尔的光芒照得徐徐生辉。和所有的邦女郎一样,弗女郎穆莉尔也是一个短命的人,1944年3月,居住在伊顿马场的穆莉尔在一次空袭中丧身。得知消息的弗莱明几近抓狂。穆莉尔的身上拥有了后世所有的邦女郎的特质:温柔顺从、美丽单纯、活力四射又任劳任怨——当然,等待她们的仅仅是一个悲剧的结尾。
在弗莱明的小说中,那些“看起来很假”的间谍大战的情节和故事或多或少地来自于二战和冷战时期的真实的间谍活动。也许有些情节看起来缺乏说服力,可是它们都在历史上真实地发生过,或是真实地存在于战略部署的文件中。老牌间谍弗莱明这么解释这些细节“我写的故事也许看起来很假,有些不合理,但是我觉得它们一定是合情的”。
战争结束后,弗莱明的生活重归平淡。1953年,正在牙买加太阳酒店度蜜月的伊恩·弗莱明百无聊赖地坐在打字机边,他的脑子里在酝酿一部间谍小说——这部小说的主角就是通俗文学世界里最为人知晓、商业电影范围内生命最长的詹姆士·邦德。同年,这部名为《皇家赌场》的小说出版并大获成功,处在冷战中的人们为一个代号叫做“007”的英国男人而疯狂,而007也在文字和胶片上开始了自己的双重生活…… 从此弗莱明和邦德双双地“一发不可收拾”,从1952年到弗莱明去世的1964年这12年间,弗莱明一共出版了12本007小说。即使在1964年之后,出版商仍然利用弗莱明和007的巨大的名声,让其他作者继续书写007的传奇故事。
至于007效力的军情六处,它则成为了除片商和出版商之外的最大受益者。詹姆斯·邦德的文学形象和电影形象无疑成为了军情六处的最佳代言人。007系列影片的热卖和小说的畅销之后,军情六处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打出了一条酸溜溜的广告:“来吧,做一个像007一样的间谍”。
邦德,这个由弗莱明一手创造出的文学人物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洗涤之后依然魅力不减,在弗莱明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丹尼尔·克雷格依旧会把那个英国绅士放在新世界的背景下“与时具进”地再演绎一遍,当然《大破量子危机》绝对会成为一颗重磅的票房炸弹。不知道这应该得益于文字里007的帅气、倜傥和勇猛,还是该赞誉弗莱明化无形于有形,将那真假难辨、善恶不明的间谍生活描绘得引人入胜?这也许非要等到007的影迷们都变成詹姆士·邦德那样的特工之后才能辨明真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