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窝囊的父亲
《饮食男女》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电影,《推手》、《喜宴》讲述的都是父子关系的紧张。而在这部《饮食男女》中,李安跳出了父子关系的窠臼,转而讲述了父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难题。对于李安来说,这部电影是一个转捩点,因为借由这部影片所引申出来的女性视角,李安才有机会在英国拍摄著名的《理智与情感》,继而才有更加复杂与深刻的《冰风暴》的问世。
李安在这部名为《饮食男女》的片子中,以家庭剧为模式,用男女情爱为经,以饮食为纬,给我们编制出了一副巨大的、关于生活的情景剧。在这出情景剧里,男女对情爱各有需求、各有标准、各有对策。无一例外的,是片中所有人都处在男女关系的蜘蛛网里,无法自拔。继而对生活产生恐慌。人们需要的是稳定的生活,因为生活一旦稳定,吃饭就成了享受;如果生活动荡潦倒,那么吃饭也便像张艾嘉所扮演的景荣为孩子准备的便当一样,只是糊口的工具,成不了满足欲望的对象。既然欲望得不到满足,“饮食男女”就无从提起。
片中,郎雄所扮演的父亲有三个女儿,她们各不相同。大女儿是一个老处女,捏造着自己的罗曼史;二女儿是家庭中唯一的女人,因为只有她有性经验;小女儿是一个机灵鬼,抢走了别人的男朋友。母亲的缺席制造了一个家庭的真空地带,而在整部影片的情节之中,填补这个真空成为了所有人物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李安的表述中,一父三女都想取代母亲的位置。那拿什么来竞争呢?只有罗曼史。但有趣的是,到了最后,一心想要保持处子身的大女儿首先坠入爱河、小女儿也要与男友同居。甚至是父亲,也有了自己的归属。反而是最有主见和工作能力的二女儿,失去了恋人和金钱,回到了家里。或许,这是李安所确定的一个悖论。最聪明的孩子,往往能一眼就看出家庭和家人的虚伪,却又在家庭瓦解的时候,承担起一切。
这个悖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把男女关系彻彻底底地从“性关系”中拉了出来,让其成为了家庭关系的一种。而在家庭之中,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作为老鳏夫的父亲,是无法取代母亲的,因为他不是女性,很多时候,他和自己的女儿有着巨大的隔阂。而女儿,在父亲尚未成家之后亦无法取代母亲,因为“僭越”也是中国人伦常之中的一个禁区。所以,老鳏夫在面对自己的女儿的时候束手无策,无话可说,只能乖乖就范。而三个女儿,对父亲的不满也越积越多。最后只有离开父亲,才有新生活的可能。
李安曾经表示说,《推手》和《喜宴》这两部电影,讲述的是晚辈让长辈失望;而《饮食男女》讲的则是长辈让晚辈失望。其实在最开始,李安并不知道这种失望是怎么一回事。后来,靠着台湾乡土剧《四千金》的启迪,他才确定,家长的无能,是让晚辈最失望的一点。在片中,作为大厨的父亲,外强中干,事实上只是一个窝囊废,唯唯诺诺,不敢吱声。费尽心思在照顾女儿的生活,却又不知从何下手。在离家出走、离经叛道似地娶了女儿的同学之后,他才找回了自我,一并回来的还有作为一个厨师不可或缺的味觉——这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象征。
倘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上看,父女关系也是一种男女关系,在女儿成年之后,这种关系更尴尬、更微妙。父亲在影片中,要进女儿房间之前,总是要敲门,生怕看到什么不应该看的东西。与此同时,这种男女关系,遵循着一切人际关系的规律:有和睦就有反目,有理解就有误解;最重要的是,有聚就一定有散。满桌子的珍馐和佳肴不过是一桌必散的宴席而已。片中的食物、吃饭只是一个比喻,象征着家庭的解构,而解构又是为了结构。所以,它还象征着“饮食男女”的结束与新的开始。只是,“人生不能象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