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的确时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

“他妈的凑合看罢”:《舌尖上的中国》

$
0
0

“他妈的凑合看罢”:《舌尖上的中国》

 

 

对于那种不进电影院,也不止一集的纪录片——尤其是人文性质的纪录片,我的态度很明确,一定要好看。这种好看,并不完全建立在其内容的营养程度上,而在画面、解说词和外围的一些“视听语言”的精彩程度上。很简单,要详细了解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书,而不是看电视。虽然很多纪录片颇有深度,但是限制于电视的表达,还是太过于浮光掠影和蜻蜓点水了。那些BBCNGPBSDiscovery做的专门史,挺有意思,但是太过于粗浅。无论是著名的《艺术创世纪》、《欧洲电影史》还是什么《二战史》这样的东西,看看只是一个猎奇。因为更多的内容还在书籍里。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我这样喜欢看书多过喜欢看电视的人来说,纪录片的内容太简单,于是我只盯着画面看,成了不折不扣的“外貌派”。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对纪录片做什么梳理,而是想说说那部才放完的,我也追着看完的《舌尖上的中国》。

 

对于“吃”,我一直是有着极大兴趣的。因为除了自己是个吃货之外,我对于做菜,兴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些讲述普通人劳动和吃东西的内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诚然,《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完全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导演所希望的,是把吃东西这个普天下最为基本的人类活动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拍摄这些内容,显然有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考量。在这个角度上,《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切中时代问题和要害的“人文纪录片”。

 

中国的纪录片和中国的电影一样,很少把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命当作内容主体来表达,而《舌尖上的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最普通、最简单、或许也是最贫困的劳动人民用做了纪录片的主角,这诚然是一种进步,但的确也是一种悲哀。进步在于,有人能看到社会的普通人;而悲哀在于,这种“目之所及”,来得太晚。因为我们在无数次看过种种弱势群体被如何、被如何如何的报道之后之后才看到这么一部纪录片,这来的的确太晚了一点。如果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说,食品安全成巨大的问题,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弱势人群动不动就被城管打砸抢,有这么一部纪录片——我们大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粉饰太平的行径和指鹿为马的宣传手段。只是,如此上纲上线,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央视这种国企,抑或是那些片子中出现的劳动人民,未必有好处,但同时也未必有坏处。

 

《舌尖上的中国》一共有7集,并没有明显的主线,只是拉拉杂杂地介绍了一些中国独有的食物——很多东西太具有地域性或者是民族性的特色了,是不是全国人民都接受的美食,这要打一个问号。但是,这的确体现出了导演的野心。因为他想用一点食物就勾勒出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一点中国历史、还有社会现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他并没有做到这点。这造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食物介绍得一知半解,文化介绍得一窍不通。解说词不到位,对食物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理解不透,整个纪录片看上去支离破碎。佳句总是有的,但是并不能塑造成篇,更没有一个总体概览。看到最后,我就开始希望这个纪录片快点结束,以便于每晚夜生活的黄金时间可以不要坐在电视机前。总导演好像是一个吃货,blog写的有点意思,但是吃货只是嘴馋,而美食家只是吃的精。要把吃的东西搞到文化的高度上,只有梁实秋、林语堂这种人才能玩得转。那个现在很红很红的蔡澜,对吃的确很讲究,或许是个美食家,但绝对算不上什么文化人。

 

没有文化,偏要“搞”文化,这或许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变异。具体在这个纪录片上,就是“徒有其表”。唯美并没有错,《海洋》、《帝企鹅》、《天玄地黄》、《加拉帕戈斯》这样的纪录片就是唯美的,甚至连解说词都很少有。MV式的镜头和剪辑,也没有错,因为那种拍摄方法,也有极多的拥趸。可是,这样的东西被用在这部纪录片里,简直就成为了滥觞。到处都是特写镜头,到处都是浅景深,到处都是刻意和执拗,让中国人捧着食材、回家吃饭就是乡愁?拍小商小贩少数名族做豆腐、做小吃就是民俗?展示劳动人民的劳作就是“去阶级和去意识形态”?那么请问,最后一集里,多少人能吃得起大闸蟹、海参和鲍鱼——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片子显然犯了急功近利抱大腿的错。

 

有人认为,这部纪录片有BBC的范儿。这种外貌上的范儿,来自于西方化的镜头、西方化的剪辑和镜头的电影感——这里,索尼F3的摄影机,加上尼康镜头的组合,功不可没。而BBC内在的范儿,则来自于不惜工本的拍摄、以及对记录主体的熟知和经年累月的研究。像是《艺术创世纪》,就是剑桥的艺术史教授做制片人和主持人,《数学史》就找来了数学家。PBS的摄影史,就找来了摄影史作家。而中国拍纪录片的这群人,有技术,没文化,搞到最后就是一滩扶不上墙的刘阿斗。这部要搞文化的纪录片,找来的顾问则是写过吃东西专栏的媒体工作者,沈宏非。这个片子,这种水准,用沈宏非自己的话来说,只能是“他妈的凑合看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