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的确时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

读片时代 (外一篇)

$
0
0

读片时代(外一篇)

 

 

看到mtime首页做了一个电影书的专题,又想到曾经许诺过要写的一篇叫做《读片时代》的文章。那文章一直没有动笔。其实,说的也就是在DVD昂贵,电影院不给力,下载能整死人的年代里,许多名片、大师作品以及J片,很多影迷都是靠阅读文字完成“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看了刘小枫和张献民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或者是才了解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塔可夫斯基。至于那些叫做帕拉杰诺夫之类的更神奇的存在,长久以来,都是停留在纸上的阅读经验。可能“看景不如听景”这句话真的很灵验。很多传说中的名片,在初看之下,大抵也就觉得平淡无奇。曾经在mtime写过一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专题,约稿的编辑,现在已经离职了。那个专题里的电影,虽然在影史上名气颇大。但是我当年看它们的时候,却并没有觉得太过于兴奋。倒是看到波多野结衣姐姐我会更兴奋。为了搞懂那些自己未曾了解和涉足的未知的世界,寻找另一种“解读”和“受教育”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目标。于是,电影书就进入了我的视野。

 

高中的时候,喜欢法国的新浪潮,因为那种睥睨一切、打倒父亲电影的精神和叛逆青年是一样一样的;后来喜欢装深沉,看了一大堆看不懂,到现在可能也灭有搞明白的老塔、安东、帕索、费里尼之类,我就怎么也搞不明白电影里的梦境到底是什么玩意。就好像布努埃尔在一部电影里拍的,一个老男人要和一个小女人上床,外面脱了之后才发现那个女人穿了一个铁布衫一样的内裤。虽然曾经给EE做过这个电影的花絮字幕,但我还是不明白,这为什么是梦境而不是另一种对“御宇多年求不得”的现实化表述;年龄越来越大,对这样的电影就越来越兴趣索然,虽然还能记得很多电影的细节,却没有办法再回忆起主题、意义之类的东西;自从喜欢上摄影,自己拿起相机,开始冲黑白,玩起电影胶片之后,就对电影的摄影多了一个心眼。有一段时间,会追着某个摄影师或者是某种胶片拍摄的电影来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柯达的5222胶片。这种黑白卷,叱咤了电影界几十年。后来,自己买了盘片,自己开始慢慢玩,对曝光、影像本体,又多了一点点了解。年龄是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胖。令我始料未及的是,我开始看小津,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我在高中时根本看不下去20分钟的导演。一部一部小津看下去,终于明白,这个小日本为什么会被人称为“导演中的导演”了。与此同时,我始终觉得,小津是没有办法被评述的。因为,他的电影只能被看,而不能被说。后来,买了本唐纳德·里奇的《小津》。读完之后,有收获,也有失望。mtime的那个专稿里推荐的好像是《小津周游》,那算是一本传记。在书店看了半个钟头之后还是放下了。原因很简单,我不喜欢传记、不喜欢访谈也不喜欢自述——虽然这种书我买了不少。用作者的身份、经历来解读作者的作品,我觉得这总是在隔靴搔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不好。只是个人不喜欢而已。

 

好吧,废话就写这么多,下面,还是借着首页的那个专稿,来梳理下自己的电影书。

 

 

=2=

 

 

 

 

 

·电影艺术

伯德维尔的名作。这本书我有三本。世界图文版、北大版和原版。原版是第七版,封面是王菲。

 

·雾中风景电影理论批评

戴锦华的两本书,那本《镜与世俗的神话》曾经在图书馆看过。戴锦华很不错,就是学术腔重了点。

 

·也许并没有故事

说侯麦的。我总是觉得侯麦和小津是一类的导演。只不过,一个永远是儿子,一个永远是老爹。

 

·如何写影评

这个书,是为了在厕上看的。小册子,指导性的东西太多。不过,要走专业影评这条路,看看最好。其实不看也无所谓。

 

·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

克拉考尔的名作,用民族史来写电影。非常好看。曾经有一本80块人民币的原版摆在我的面前,没有抓住机会。因为,这个书的汉文版看的已经比较吃力了,原版买回来,基本就是摆着了。

 

·一排灰色的

这是江苏教育版的电影史。印象里我还有好几本。貌似是送人了。有的时候,电影看不明白,网络上的影评又会不靠谱,看老美写的影评可能还要翻墙,就买几本导演的个论看看。也算是一个补充。

 

·电影的力量

这本书我很喜欢。里面全是关键词一样的东西,讲述的内容非常独到和犀利。对好莱坞也是分析得很透彻。

 

·黑色电影

专著,没什么可说的。作为被影评人开创出来的片种,这本书又重新解构了一番。

 

·接下来这一排是广西师大和江苏教育的电影馆

这两个出版社都出过两个版次的电影馆,封面装帧上区别明显。电影馆的书,个人认为有的专业性太强,有的太不专业。有的是理论,有的是传记,有的是访谈。总而言之,稍稍有些杂乱。《电光幻影100年》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从电影诞生到100周年的这100年间,《电影手册》的编辑抽出了100个瞬间来描绘电影史,很有意思。而且,我个人最喜欢的《夜与雾》的对白,在这本书里占据了一年。这里面,买的最早的(05年)、看的最多的,是《魔灯》。这本书的品相也是最差的。最看不懂的,是迈茨的《电影的意义》。当然,原版的我也见过,但是听闻迈茨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几乎把法德英意拉丁都用了一遍,所以还是算了。最没有意义的是《伍迪·艾伦的电影人生》,这本书可以只看序言《伍迪的后半生》和那个后记。有几本买重了,是网上下单的时候,点错了。

 

 

=4=

 

 

 

 

 

几本原版

·关于电影的,有四本原版。伯德维尔的《电影艺术》,科瓦斯基的《哲学问题和当代银幕》,一本叫做Fil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的书,这个我搞不清应该怎么翻译。然后是首页有介绍的《看电影的艺术》。原版的是第六版,汉文版是第七版。对于汉语版,我只能说翻译的不算好。

 

·巴赞论卓别林

我很喜欢巴赞,他总是能寥寥数语就把很复杂的命题说的很明白。连人物形象、美学意义、历史地位和观念改变都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与之成对比的是,巴赞的那本《电影是什么》,非常难懂。

 

·电影批评

买回来厕上看的。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

这个书,比较有意思。因为是郑克鲁老先生早年翻译的,所以有的时候,人名、片名的翻译还是早先版本的。作为特吕弗极为推崇的导演,希区柯克谈了很多很多。如果我没记错,这是他们的第二次采访。

 

·小津

挺喜欢。连城的翻译也很棒。听说连城最近在找MSN上名号XX疯子的人讨要稿费。这本书让我很满意的,是连城的翻译,一气呵成。但是让我失望的地方是,资料太多,里奇的个人见解比较贫瘠。我倒是很想看托尼·瑞恩斯什么时候来写本小津。因为这个秃头的眼镜男,号称是“最懂亚洲电影的西方人”。

 

·两本日本电影书

我对日本电影不了解,尤其是在看了不一定驴子的那些文章之后,我发现我基本没看过日本电影,所接触的,也就是想衣笠贞之助、沟口、成濑、大岛渚、黑泽明、小津、宫崎骏、山田洋次、深作欣二等等等等这样的大导。对于那种亚文化的东西,一无所知。所以,买两本回来,算是扫盲了。

 

·罗展凤的三本

在给双周刊写稿的时间里,接触过罗展凤这位专门研究电影音乐的高人。我个人对音乐并不是太懂,虽然现在已经放弃了摇滚,陷在了巴赫的坑里。但是对于音乐的作用,音乐和画面的联姻,一窍不通。这几本书,也就是扫盲了。

 

·这只是一部电影

钱德勒写的希区柯克的传记。钱德勒写的传记,都很好看,而且都是第一人称。这启发了张靓蓓,所以,李安的那本传记,也是第一人称。

 

·电影的故事

从另一个角度写的电影史,视角和叙述很有趣。但是新星出版社的装帧、校验和排版,我实在不喜欢。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买。

 

·电影诗学

伯德维尔的书。翻译很糟糕。伯德尔维的东西,绝对不会这么晦涩无趣。

 

·七部半时光中的时光

一本是老塔的评论集,另一本是日记。结合起来看,挺有意思。

 

·电影眼的几本

著名的《雕刻时光》就在这里,当时我念书的地方距离我加火车要走20多个小时。这本书来来回回陪了我不少年。很多内容都忘记了,唯独“道德、良知先于技巧”的断语还记得。曾经在石川的blog上留言,说了这段话。不过,在兲朝嘛,研究电影史,就是在研究党史。他也不便多说什么。

 

·后面是基本乱七八糟的书

那几本北大的书,我不算太喜欢,当然,这些书也不错。《文学和电影指南》是影印的论文集。天晓得我当时为什么要买。《与安东一起的时光》是文德斯写的,能在里面看到两个导演在片场你戳我捣的小八卦。邵牧君的那本《西方电影史概论》,个人很喜欢。提纲携领,微言大义。李道新的那本书,也是我发疯才买的。这教授,肯努力没才气。看他的书,总觉得他会写写就吐血。所以,他可能会是个好老师,一个好的坐冷板凳的人,而很难是一个能在研究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崔卫平的《我们时代的叙事》,我也挺喜欢。他的角度很独到。譬如她把几部电影放在一起写,说张艺谋电影里的“游民”,都是很有个性的。最后面那本是一个小日本写的《中国电影百年》。曾经在DVD的花絮里见过佐藤忠男的访谈,对他印象还行。不过,这本书就乏善可陈了。

 

 

=6=

 

 

 

 

 

 

电影书的最后一排,比较乱,大多数都是传记、专论、回忆录什么的。可以看到《导演电影》这本书我买了两遍,还是两个版本。也是网上多下单了。在mtime首页看到有人说,自己买不到这本书。如果你想要,PM我。

 

这堆书里,李安的那本传记,我不算喜欢。其实我并不算喜欢李安。李安太会投机取巧了,或许这是智慧——智商的一种。付东写的杨德昌的书,挺喜欢。能看出来,作为电影手册的主编,付东的水准了得。也是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指导了罗大佑唱的“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得到那支宝剑”是什么意思。《美国电影美国文化》这本书比较适合入门级的影迷。有的时候作为资料看看还是不错的。后面的黑泽明的书,是AK100的时候买的。那本拉康,是着迷镜像理论时候看的。《好莱坞电影》,这本书很有意思,讲述的是工业、商业美学。视角很独特。那些传记,也挺好玩,没事的时候翻翻,总比看八卦新闻有意思。今年是苏联成为前苏联20年的纪念。所以买了本讲述文学和电影的《文学语境中的苏联电影》。这本书挺有意思,写的也很棒。《午夜场》做了一个苏联电影的专题,不过文学名著改编电影这一块没给我写。《尤利西斯的凝视》写的是安哲。本来不想买这本书的,因为2010年买这本书的时候,安哲还在拍电影。后来,没想到,就这么没有后面的电影了。当时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在云南,好不容易在宾馆找到了无线,把平板搞上网。打开mtime,就看到安哲车祸的消息。后来,看了wiki已经把安哲的死亡年月写在了他的个人页面上,才相信这个事情。K on K是我很喜欢,也是寻觅了很久才买到的书。曾经在做实验的时候把这本书带到了实验室里,被老师警告了一次。《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这是一本合集,两本书装订在了一起。这是给我很大触动的书。因为奥威尔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我都看过,当时我只是觉得奥威尔更为冷峻,后来才明白赫胥黎更为深刻。看了这两本介绍媒体、媒介的书,我才明白,传媒、宣传是多么多么重要和可怕。难怪奥威尔说,掌握了XX,就掌握了XX……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