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圣人”的一次娱乐化改编
影片《曼德拉》根据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亲自撰写的同名自传改编。然而在很多历史学家与批评家眼中,自传却是最靠不住的史料。因为年代久远,加之当事人记忆模糊,而且涉及大量主观内容以及有失偏颇的描绘,都使得自传沦为了纯供消遣的读物,而不能被当做第一手史料来参考。所以,想要在这部自传改编作中找到什么“历史线索”,无异于缘木求鱼。
缺少故事和情感
虽然从历史资料看并非无懈可击,但是作为电影而言,《曼德拉》依然可以被拍得很精彩。但或许是导演贾斯汀·查德维克对曼德拉过于崇拜,抑或是他认为曼德拉的故事已经人尽皆知,不再需要过多描述。所以在这部影片中,曼德拉本人长达40余年的政治斗争和牢狱生涯,都被很直接、平白、简单地表述出来。从一开始,曼德拉就俨然一位嫉恶如仇、渴求和平、不喜暴力的“圣人”。他从一而终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构筑成了这部电影的情感主线。
历史中的曼德拉或许的确如此伟大。但是,倘若如此平白而寡淡地在电影中呈现,则使得影片本身缺少了一丝观赏性。片中曼德拉与妻子温妮的爱情婚姻本是一条重要的情感线索,但在编剧和导演的操纵下,温妮却变成了一个强硬不讲理的民族主义者。她希望血债血还,以牙还牙;而曼德拉,则在真理的召唤下,走上了“和平”的道路。这种刻画,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可以说与那部名叫《温妮·曼德拉》的作品一样,都有着“厚此薄彼”的审美倾向。不过,要把一个人塑造成圣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他身边的人全都变成小人。
好莱坞的修正主义美学
与这几年问世的伟人传记片类似,《曼德拉》也是一部大题小做的影片。细数近年来的政治人物影片:《女王》、《林肯》、《摩纳哥王妃》,甚至是《白宫管家》,都在创作上把偌大的历史事件小型化、理想化和简单化。无论是在本片还是在《女王》、《林肯》等之中,无论是消除种族主义、废奴还是挽回王室形象,都是主角“一个人的战斗”。他们全都成了茕茕孑立的人物,周边几乎没有人理解他,也几乎没有人支持他,更没有人懂他。所以,在好莱坞,将一个历史名人简单化的办法就是,让他孤立,最终让他一个人完成历史伟业——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在本片中,同样有着伟大行为的德克勒克彻彻底底沦为了陪衬。他的出场时间不过10分钟,主要作用就是释放了曼德拉,随后便退居二线,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群众演员”。这并非本片的缺点,只是这几年好莱坞在拍摄传记片时的一种创作倾向。这种倾向,没有标准去判断是好是坏,但它却将原本复杂的历史和人性过于简单化、平面化和娱乐化了。这也无怪乎好莱坞,因为“好莱坞”这三个字,所代表的就是娱乐。若是要求商业电影也拍摄得复杂而深刻,那何尝不是另一种一种缘木求鱼呢?
=约稿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