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0】电影和书
每年到年底这个时候,总是各路TOP10开榜的时间。我往年都是在QQ群里随便开一个个人的TOP10的单子。今年嘛,正好有征文的机会,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在2013年的观影里最喜欢的十部电影和很喜欢以及并不那么喜欢的十一本书。
整个2013年(到平安夜截止),我一共看了465部电影。驳驳杂杂一大堆东西。很多经典老片、很多新时代的佳作、也有很多2013年的新片。在我刚刚开始拉这个榜单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个很艰巨的工作,因为465部电影里,被确定为、公认为佳作的,就有一大堆,我再选出来一个TOP10,难免会有些厚此薄彼。所以,我个人为这个单子定了下面的这一个硬性条件。
·不选择老片。原则上以2013年的新片为主。如果一个TOP10的单子里全是老片,那么就失去了年度总结的意义。所以我自己选择的这十部电影,基本都是2013年的新片。有几部电影是在2012年获奖的,但是直到2013年才有BD或者是下载,我也就把它算在了2013年的单子里。
排名不分先后
TOP10
阿黛尔的生活
这个片子,算是神了。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一直都有一种特定的情绪和质感。当时在戛纳,有记者评论影片是史诗。这样看来,其实也算影片有史诗的气魄和维度了。演员的表演极为出色,情色镜头并不令人反感。在摄制上是典型的法国传统电影;而在人物和讲述故事的手段上,又有新浪潮的特色。所以,个人感觉,这是一部辉煌的电影。戛纳场刊评分为3.6分,这是场刊创刊以来的最高分。金棕榈算是名至实归了。原著绘本也非常给力,这会在下一个榜单里说明。
TOP9
婴儿式
婴儿式
Pozitia copilului
(2013)
纯粹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对人物的分析和对社会阶层的表述非常完美。那个建筑师妈妈的整套奢侈品的穿戴,亮瞎了眼。导演在柏林挑明了说,这是讲述国家民族问题的影片。可能李某某的案件在中国被关注的当下,这部电影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在影片中,婴儿式是一个指代,说的是这个妈妈一直不愿意承认并且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的现实。归根结底,这是教育的错误——从各种新闻报道来看,李某某的妈妈梦鸽,或许就是这么一个母亲吧。虽然可怜,但是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尤其是在财富不仅仅是原罪更是现罪的中国。
TOP8
弗兰西斯·哈
弗兰西丝·哈
Frances Ha
(2012)
这部电影我并不是很喜欢,鲍姆巴赫式的故事和人物,创造了鲍姆巴赫式的影片。在年末一大堆大题材的影片之中,这部影片和那个undateable的女人,实在还是比较有趣的。可能就是大巧若拙,这部看似笨拙的影片,还真的有点动人的东西。CC独具慧眼,很快就发行了CC版的《弗兰西斯·哈》。对于小制作、小成本的黑白小格局影片来说,这个待遇很好了。
TOP7
过往
阿斯哈·法哈蒂的另一部电影,在某种意义上,讲述的还是伊朗人的生活和遭遇。但是和《一次别离》相比,这部电影显得更加情感化、更加私人化,并没有《一次别离》中探讨宗教、信仰、诚实、道德问题的框架。在《艺术家》里光芒万丈的贝热尼丝·贝乔,这次做了一个生活有问题、沟通有难题的女人。头发凌乱,生活疲惫。她就像是普通的法国蓝领,乱糟糟的家就和她的生活一样——她的戛纳影后名至实归。不过,这部电影,还是没有《一次别离》成就高。
TOP6
寻找小糖人
寻找小糖人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2012)
这应该是年初看的一部纪录片。其实,我在这几年里已经不听摇滚了。几百张CD该送人送人,该丢弃丢弃。不过,这部电影似乎又让人找到了某种曾经拥有的情感和情怀。归根结底,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SugarMan的生平,而是导演寻找SugarMan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或许发现了生活的秘密。曾经辉煌,或者说曾经有望辉煌的SugarMan过着淡然而安静的生活,找到这个人的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哇,大隐隐于市,这才是高人。
TOP5
爱
哈内克的影片我一直不是很喜欢,或者说难以理解。中国亚马逊上有一本研究哈内克的原版书,价格昂贵,一直没舍得下手。这部《爱》是一部我鼓足了勇气才看完的影片。影片里有很多私人的内容,同时也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思索。在片中,哈内克用真实的老去、疾病和死亡对爱情做了终极的考量和检测。这是爱情的挽歌。和《白丝带》一样,《爱》也充满了道德和良知的拷问与选择。哈内克钟爱死亡,从中可见一斑。
TOP4
大师
大师
The Master
(2012)
《大师》这部电影很难说,在去年颁奖季里被韦恩斯坦雪藏,有点令人看不懂。整部影片或许就是一个人类学的实验,就像影片的内容一样令人费解。不过,影片对二战之后美国人的心态的刻画还是非常细腻的。尤其是对于“宗教起源”的某种形而上的研究,令人很是感兴趣。对于我个人来说,《大师》的摄影更令人目眩神迷。这里抄一段年中的约稿,讲到了《大师》的摄影。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拍摄的《大师》是这个时代里少见的一部从剧情到主题再到表现手法都有着相当艺术个性的作品。且不说影片中的对于精神世界的分析和对于人性的“追踪表达”。单就是小米哈•马拉迈尔的65mm胶片的摄影,就足以令人目瞪口呆了。从35mm到65mm,变化的不仅仅是画幅,还有布光、冲洗、景深、跟焦、色彩空间、位置关系、空间感等等一系列的变化。在器材的选取上,因为制造65mm摄影机和镜头的公司寥寥可数,所以小马拉迈尔大胆使用了潘妮维馨摄影机系统,配上了在静态图片中常用的大画幅镜头。而且,为了表现一种色彩的厚重感,小马拉迈尔在镜头的选择上别具匠心,他没有使用新出产的镜头,而是使用了哈苏、蔡司甚至是日本高华(KOWA)的镜头。这些镜头成像色彩各有差异,在影片中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色彩序列。而色彩的轻淡浓重、反差的轻重缓急,辅以后现代的音乐渲染,整部影片的摄影颇为惊心动魄。
如果从摄影的角度来评价《大师》。我们应该说,小马拉迈尔走的还是戈登•威利斯的低调布光法的老路子。人物面部有浓重的阴影,表示的是这群人内心颇有不为人知的心机;背景细节也以暗调为主,表现的是深不可测的阴谋和算计过程。在这部影片中,小米哈•马拉迈尔按照安德森的喜好,使用了大量的日光胶片。这种胶片在人工照明环境下有着轻微的偏色。这种偏色,把菲尼克斯扮演的角色的心理变化细微地表现了出来。因为在室内,在大师的“控制之下”,这个人物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和变形。而偏色的这种不常用的色彩手段,恰好很是应景。整部电影,小米哈•马拉迈尔使用了5203、5207、5231和5219四种胶片。这四种胶片在色调上的轻微差异,成为了影片的某种“分段的表征”。影片没有太过于具体的时间线索,正是因为这种胶片所造成的视觉上的差异,才让人们理解了人物心灵“阶段性”的变化。
TOP3
绝美之城
绝美之城
La grande bellezza
(2013)
顶着现代版《甜蜜生活》光辉的《绝美之城》其实有点委屈。这部电影和《甜蜜生活》有相似之处,但是相当不一样。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影片带有一定的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其中所探讨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和现状,更是一个人的年轻和老年,并借由这种对比,引申出一种落差和反差。在让人无所适从和目不暇接中,体会到那种悲凉、失落和无奈的主题。应该说,这个主题,具有费里尼的特色——尤其是具有《甜蜜生活》的特质。罗马这个城市,有罪恶、有忏悔;华贵的女人,无穷无尽的社交,政治,具有艺术气息的罪犯,记者,演员,堕落的贵族,知识分子——无论这些人是假冒的还是可信的,无论他们是真是假,他们都在这个寂寞之都、繁华之都和罪恶之都里生存、冒险和游戏。按照宝琳•凯尔在1960年代对这种费里尼式的电影的结语来说:“把自己打扮成失落多病的欧洲灵魂的派对”。
TOP2
白宫管家
白宫管家
Lee Daniels
(2013)
这个片子就是好看,真的很好看。看到那么多明星在银幕上扮演者各式各样的美国总统,看着管家的儿子在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希姆X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成为了民权人士,看到老爸最后和儿子达成了理解和一致,从一个“黑人顺民”变成了一个“黑人逆民”,这都很令人感慨。表面上,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美国二战之后的历史。其实,影片讲述的只是黑人民权运动史。从小岩石镇一直到奥巴马当选,一件事都没落下。
TOP1
地心引力
IMAX的《地心引力》的确很好。技术上无可指摘,但是艺术上不值一提。即使是高科技的LIGHT-BOX,和那套制造失重的工具,其原理雏形,塔可夫斯基和韦迪·尤索夫在《索拉里斯》里已经大致使用过了。对于这个电影没有什么可说的,宇航员要回家,天宫一号漏了大脸。从当年的付满洲博士到武林高手再到天宫一号的大国重器,中国(人)在好莱坞的形象变迁可以写一本书。
关于阅读嘛,没什么要多说的。今年。拜有背光的KPW所赐,看掉了48本书,这个成绩还比较满意了。争取明年看掉50本——虽然这个数字有些难以企及。废话不多说,拉一个简单的阅读方面的榜单。
TOP10
黄祸
这是本禁书,多说无益。写的很好,发人深省。在现实生活中,黄祸以另一种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上演着。很佩服作者的胆识、道德、智慧和勇气。
TOP9
台北人
白先勇的小说,很有看点,只是个人并不是很钟爱。《台北人》,写的都是住在台北的内地人。因为中国内战的关系,不得不移居台北,每每回想起以前在大上海的日子,他们都会泪满襟。只是,上海现在变成了魔都,怕是回也回不去了。因为这本书,所以看了后面要说到的一本原版书。
TOP8
蝇王
看《蝇王》其实很偶然。这本小说之前翻过原版的,翻得很潦草。后来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和一个朋友聊到了《裂缝》,自然就说到了《蝇王》。然后就找来仔细看了看。小说的寓言性质很强,也很适合被现在的编剧们改成青少年电影——就看谁有这个胆子和财力来糟蹋经典了。
TOP7
人间词话
去年看了些宋词之类的,今年看了《人间词话》。关于文论的东西,我看的很少。我很佩服王国维这种大师。这得看多少东西,有多么深厚的感悟和理解才能写出来这个小册子啊。真是令人五体投地。
TOP6
老饕漫笔
这是一本讲文化的书,作者功夫了得,文字清淡。和那些讲述食材发展、美味做法的东西,不是一个档次的。在我心里,这才是吃货。蔡澜之流,我个人认为,不过是馋嘴。玩文化,还要赵珩这号人出马。
TOP5
字体的故事
这本书的kindle版和纸质版一样贵。看起来超有意思。原来习以为常的英文字体,讲究也这么多。Helvetica,Arial,Comic Sans嗯,不容小看。
TOP4
Dubliners
这是在看了素有中文版《都柏林人》之称的《台北人》之后找来看的书,我找的是原版。这本短篇小说集,在布局上很有匠心,按照年龄和社会生活来安排。有点象征的味道,但又不全然是象征主义的东西,也有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感觉。而至于后面的那本《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我还没看。《尤利西斯》,那更是不敢碰的东西。换而言之,归根结底,我还是更加偏爱现实主义。
TOP3
美食家
陆文夫的这个小说,很有意思。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嘴和资本家的嘴是一样的这个说法,很深刻。虽然写了那个年代里的东西,但是绝不反动,也不愤懑,这是我很欣赏的。平静的人生和淡然的态度,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会的东西。伤痕文学我就很讨厌。
TOP2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阿黛尔的生活》的原版绘本。和电影相比,这个绘本更加意识流、更加私密化、更加残酷、更加冷漠、更加令人绝望。电影,实际上是修改了结尾了整个故事的基调。相比来说,我更喜欢绘本里的那种残酷——或者说,绘本更加现实。而电影,有个开放式的结尾,则给了人更多的希望和积极的情绪。
TOP1
伟大指挥家
《伟大指挥家》这本书,我很早就买了。哈罗尔德·勋伯格在《纽约时报》上的乐评的一个集结的小册子。我当时买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2011年,才买了耳机耳放,刚刚开始算是认真听古典乐。听的作品太少,看不明白乐评。两年之后,听了些东西,开始看这本书。这本书写的是指挥风格的形成过程和中途改变的缘由。是一本需要常常翻翻的书。当然,里面对福特文格勒的评价我并不是完全认同。
如果你看到这里,也听了我唠唠叨叨地写了一堆,所以,有必要给出一个彩蛋。那就是我个人认为的2013年年度最不值得看的书。请注意,这是最不值得看。
这套书有两本,篇幅不小,价格不便宜。虽然我说它不值得看,但是我还看完了。
这套书叫做《文学回忆录》
我说这个书不值得读,肯定有人要骂我。不过呢,无所谓啦,个人的榜单和意见。这本书适合作为入门和启蒙读物,好就好在它足够简单和真诚。观点绝对不中立,很多东西也绝对经不起推敲和论证。如果把木心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本书很有趣,观点也可以借鉴和参考——因为一个博闻强识的朋友是很有趣的。但是当作老师,他肯定不合适——合不合格另说。可能这是一本适合浅读、消遣的书,但是绝对不能把它当做专著和文学史来看。换而言之,木心没有比于丹高明多少。虽然说,开卷有益,但是我真的打心底里不觉得开木心的卷,有太多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