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的确时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

致我们深爱又蹂躏的自然——迪士尼·自然

$
0
0

致我们深爱又蹂躏的自然——迪士尼·自然

 

 

 

作为新晋的一个厂牌,迪士尼自然得到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其他的生态学纪录片公司,因为雄厚的资金、独到的发行眼光以及人们对环保事业的愈发重视,使得这个成立刚刚四年的公司一跃而成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生态学纪录片发行公司,而其旗下所发行的数部影片,也在这些年内成为了影迷口口相传的经典。

 

天上拍鸟、水下拍鱼、陆地上猫科和灵长类,植物界里的花卉——这些都是迪士尼自然所热衷的题材和素材。其实,无论是迪士尼自然还是BBC,对动物本身的行为描绘都是类似的,而不一样的则是导演对相同素材的掌握和取舍。在这种情况下,迪士尼自然所发行纪录片的电影性和故事性,便成为了该公司的招牌。前一段时间,有个新闻说,BBC旗下的BBC Earth将从2014年其连发三部3D生态学纪录片——看来,这种纪录片的春天,就要来了,而迪士尼自然也有了旗鼓相当的对手……

 

 

 

 


 

 

“最受欢迎的人”

 

迪士尼自然(Disneynature)是从迪士尼剥离出去的一家独立制片公司。这个公司,只发行全球最顶尖的生态学纪录片,因而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生态学纪录片方面最不可小看的一支新鲜力量”。迪士尼自然logo是一个被冻成冰山的灰姑娘城堡,下面的Disneynature的字样也被修饰成了绿色——这一切,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这是一家制作自然纪录片的公司。

 

目前该公司的老板是法国人让-弗朗索瓦.卡米莱里 (Jean-Francois Camilleri)。他从华纳兄弟的法国分公司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1990年来到洛杉矶后,效力与迪士尼旗下的韦博,负责迪士尼电影的海外发行。当迪士尼接管自家的海外市场后,他返回巴黎,2004年,博伟国际开设了一个专攻法国市场的办事处,卡米莱里遂担任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在这一职位上,他还开发制作了联合制作的影片并开展了收购工作,包括《帝企鹅日记》,该片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卖座的法国片,并荣膺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其实,迪士尼自然并不是迪士尼拍脑袋的决策,其实迪士尼早就和有关动物的生态学纪录片结了缘。在1940年代,迪士尼公司就拍摄的一系列是动物纪录片:《真实世界历险记》。这个系列一直拍摄到了1960年,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该系列片一共拿到了8做奥斯卡。可是,后来,随着生态学纪录片在电视台的兴起,电影公司制作纪录片的速度也变得缓慢。直到《帝企鹅日记》、《迁徙的鸟》等影片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掀起热潮,才让生态学纪录片重新走进主流院线。

 

迪士尼自然到目前为止一共只发行了6部影片,投资了一部电影,这7部影片中的4部在美国进行了大范围的公映,这4部影片的美国公映日期,不约而同地被放在地球日当天,422日举行——只有最新的一部《黑猩猩》被放在了420日。甚至连迪士尼自然的建立日期,2008421日——都被放在了地球日附近。伴随着地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几乎每一部迪士尼自然的影片都要在院线之外举办大量的环保活动。比如说,《黑猩猩》上映的时候,迪士尼就得到了著名灵长类动物研究专家简·古道尔的支持。并且还在简·古道尔学会的支持下举办了一个名为“看《黑猩猩》,救黑猩猩”(See 'Chimpanzee'Save Chimpanzees)的活动。而且每卖出一张电影票,迪士尼自然都会从中抽取一部分,送到影片的拍摄地,用来保护当地的环境。这样的做法,无疑在全世界收获了极为重要的口碑,这也让迪士尼自然的剧组,成为了各个自然保护区里“最受欢迎的人”。

 

 


 

是电影,不是科教片

 

很多时候,只要提及“生态学纪录片”这几个字,我们就会理所当然地把BBCDiscovery甚至是PBS这些电视台所拍摄的专题片放入我们的头脑,并建立起一个比较的模型。其实,那些在电视台里播放的专题片或者是系列片,有一个更准确的名字:科教片。在那些专题片中,我们能看到主持人对某些动物或者是植物在生物学上精准无比的解读,能听到对它们生态学习性的说明。而在一部记录电影中,这样的内容显然就不太适合了。所以,在迪士尼自然的这些影片中,这些科教性、科普性的内容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故事性或者是画面性的表达。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迪士尼自然在2007年发行的处女作《地球》。这并不是一部专门拍摄的影片,而是BBC最著名的纪录片《地球脉动》的剪辑版。《地球脉动》这套专题片篇幅浩瀚,几乎是全景式地展示了地球上的生物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兴衰交替、长途迁徙的故事。原版《地球脉动》是按照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来作为拍摄依据的,中间充满了对动物行为学术性的解读。而到了电影剪辑版《地球》中,制作人只保留了北极熊、非洲象和驼背鲸这三种动“特殊”动物的迁徙过程。而且,重新撰写的解说词去掉了学术性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呼唤人们关注自然的环保内容。之所以说这三种主线动物特殊,是因为这三种动物的腹部范围横跨地球生态环境的寒带、温带和热带,分别生活在冰原、草原和海洋。都因为环境的改变而被迫做出生态学上的变化——因为猎杀不到海狮和海豹,北极熊开始猎杀比自己大得多的海象;因为人类对象牙制品的需求,非洲象已经开始了另一种不长象牙的“被自然选择”。

 

而这种电影性的另一种极端,则来自于著名的雅克·贝汉拍摄的《海洋》。这部电影没有字幕、没有解说词,只有一幅幅比好莱坞大片还要“奇观”的画面。这种纪录片只能称得上是“风光纪录片”。这样的电影在艺术价值上难以评价,因为单纯地展示风光、自然、生物很难让人产生某种情感共鸣。但是这种强烈的“形式美”的刺激却又牢牢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以至于展示海洋生态在另一层面上演变成了对美的追求,而“美”本身又是追求不尽的。所以众多导演、众多观众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风光和动物的所吸引,并为纪录片着迷。虽然说《海洋》中的很多镜头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但是从只欣赏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这部“风光纪录片”无可指摘,无论是从影像的唯美角度、还是影像的奇观化角度来说,《海洋》都做到了该类纪录片的极致。可能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再会有导演愿意拿出几年的精力和财力,跑遍浅滩和深海,走遍几大洋来拍摄这么一部电影了。

 

 

 

 


 

 

神奇的大自然

 

生态学纪录片可以没有故事,但是一定要有知识;可是纪录电影,则一定要有一个故事,或者是一定的情节,才能担当得起“电影”二字。所以,在迪士尼自然的这些影片中,故事性或许是超过奇观化展示自然和学术性而存在的第一要素。在迪士尼自然所发行的区区六部影片中,最有故事性的,要数《非洲猫科》和《黑猩猩》这两部莫属。前面的那部讲述两个狮子族群互相争夺地盘的纪录片被打造成了一部黑帮火拼的“剑戟片”;而后面这部讲述收养猩猩孤儿的影片,则被剪辑成了一部“温情剧”。不消说,情节,是这两部影片的灵魂;而由众多情节汇聚而成的“故事”,则是这两部生态学纪录片最璀璨的特质。

 

《非洲猫科》的故事发生在肯尼亚的平原上。影片的主角来自两个家庭,三只大型猫科动物,分别是未成年的母狮玛拉、成年雄狮毒牙以及雌性非洲猎豹希塔。玛拉只有六个月大,是一只叫做莱雅的母狮的孩子。莱雅是是群众最有捕猎经验的母狮。可是,在一次捕猎过程中,它意外负伤,终结了自己捕猎能手的命运。随之而来的,便是它们在狮群中地位的一落千丈和饥饿。因为母亲身负重伤,所以玛拉的命运,还是个未知数。毒牙是这个狮群的首领,虽然是一只健壮的雄狮,但是毒牙的一颗犬齿却孤零零地挂在嘴巴外面——这是一次打斗所留下的痕迹,也是它名字的来历。毒牙掌管着河流的南岸的领土,而一直在暗中觊觎这片富庶土地的,是另一个狮群的首领凯里。终于,在食物危机的催化下,凯里向毒牙发起了进攻,而莱雅也因为负伤而意在落单,命运未卜……在这段荡气回肠的“世仇战”中间,穿插的是非洲猎豹希塔的故事,这只猎豹是一个单亲妈妈,在幸苦打猎的同时,还要看管着自己的几个孩子不受豪猪的骚扰。应该说,这部影片在故事的安排上,非常具有“通俗剧”的特色。无论是族群间的争斗还是单亲妈妈的辛劳,都会使人动容。只不过,狮子和猎豹不是演员,族群之间的打斗、情节上的高潮转瞬即逝——这就是大自然的剧本,没有渲染、没有加工、没有做作——我们看到的全都是真实的情节。

 

而到了《黑猩猩》这部影片中,这种情节上的故事性,则更加具有“戏剧性”。《黑猩猩》的故事发生在泰山森林国家公园,其主角是一只叫做奥斯卡的小黑猩猩。在一次种族间的打斗中,奥斯卡的母亲失踪了,于是小奥斯卡就落了单。无依无靠的它只能跟着种族一起生活。因为缺少成年黑猩猩的照顾,奥斯卡营养不良,而且很快就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奥斯卡要死掉的时候,动物学里的一个奇迹发生了。整个族群的首领收养了奥斯卡。它带着奥斯卡一起玩、一起寻找食物。在血缘关系之外,发展出了一段不一样的亲情。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这都是一部剧情跌宕起伏、令人感同身受的“家庭剧”。尤其是收养情节的出现,既出乎人们的意料,又令人感到欣慰。黑猩猩的基因和人类的基因有99%是一样的,所以,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并不是偶然。而这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使然,和人类社会如出一辙。在收养的情节出现之后,影片便从一部简单的讲述黑猩猩成长的纪录片,变成了一部带有剧情片元素的电影,这都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而且这种发生在野生动物之中的自发的收养行为,此前从未被拍摄过。

 

相比较来说,《非洲猫科》如果是一部动作片的话,那么《黑猩猩》就是一部剧情片——而创造出如此天衣无缝剧本的,是神奇的大自然……

 

 

 

 


 

 

粉色火烈鸟

 

纪录片的拍摄,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很多时候,剧组成员会忙碌数年而一无所获。所以,有人说,生态学纪录片里,真正的导演上帝。如果说,什么样的生态学纪录片距离上帝最近,那么毫无疑问,非鸟类的纪录片莫属。因为鸟类是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种类,所以会给拍摄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迁徙的鸟》之前,还没有太过于杰出的、具有突出艺术价值的鸟类学纪录片。《迁徙的鸟》虽然很好、画面精美、声势浩大,但是这部影片却是在人工干预的前提下拍摄出来的。那些鸟类,全是人工繁育的结晶,所有的镜头,都是在人工控制的情况下拍摄出来的。换而言之,影片展示的并不是野生动物的生理学行为,而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仔细筛选的结果。我们并不能说这种拍摄方式有问题,毕竟那部叫做《微观世界》的影片更一部人工环境的杰作——但是,对于“动物极客”来说,这样的影片显然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所以,在野生环境中,拍摄野生动物的故事,满足最苛刻的观众的需要,就成了迪士尼自然的一种“制作宗旨”。在这种宗旨的引领下,一部讲述火烈鸟生长故事的《绯红色咏叹调》应运而生。影片由马修·艾伯哈德和林达·沃德联合执导。他们并没有因为拍摄对象是难以捕捉的鸟类而放弃影片的故事性,相反,《绯红色咏叹调》的故事性,反而是迪士尼自然的几部影片中最突出的。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剧组来到了坦桑尼亚的纳特龙湖附近,在这里呆了数年时间。整部影片以成年火烈鸟交配、孵卵和养育子女为主线,展示了火烈鸟的成长。在交配之后,成年火烈鸟一直在照顾自己的蛋,直到新生命诞生。小火烈鸟破壳而出之后,就成为了家庭的重心。可是,随着秃鹳的“袭击”很多小火烈鸟和自己的父母走失了。影片的故事性从此显现。导演找到了一只具有代表性的小火烈鸟。它只有半大的年龄,正处在需要父母照顾的年龄,可是它却流离失所,孑然一鸟。虽然它成功地从秃鹳的领地逃回了火烈年的聚集地,但却永远失去了父母。无奈之下,这支火烈鸟只能从其他的成年的火烈鸟身上学习生存的技能。也许是上帝眷顾、也许是命运使然,它渐渐长大,成了一直具有绯红色羽毛的成年火烈鸟。

 

这部电影和其他所有迪士尼自然的影片一样,画面优美、配乐出色、解说词的撰写也非常到位。而更让它脱颖而出的是,影片的故事性非常能打动人。如果说《非洲猫科》和《黑猩猩》的“戏剧性”以及“结构性”高潮来的太快、消逝的太快的话,那么这部《绯红色咏叹调》的高潮则持续了好一阵子。影片让人获得了更多的,更大量的也更持久的满足。《绯红色咏叹调》其实在2008年就被迪士尼自然宣布为该公司的第一部影片,可是“上帝导演”心情不佳,剧组的头一年并没有在坦桑尼亚拍到什么东西,所以影片制作周期被无限拉长了。2009年,影片才被制作出来。而那个时候,迪士尼自然的《地球》和《海洋》已经被大众追捧上了天,所以这部影片难逃点映和直接进入电视台的命运。

 

 

 

 


 

 

专注造就专业

 

什么样的人才叫做“专业性人才”?他们未必是科班毕业、也未必是天赋异禀,但这群人却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对所从事事业的无比的专注性、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拍摄纪录片,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工作,更要命的是,拍纪录片没啥钱挣,也没有什么名气。当年托尼·斯科特从学校毕业后,正犹豫于是去BBC拍摄纪录片,还是到哥哥雷德利·斯科特的公司里拍故事片,雷德利这么和自己的弟弟说:“别去拍什么劳什子的纪录片,到我这里来,我包你一年开上法拉利。”——虽然这只是兄弟间的玩笑话,但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生态学纪录片工作者的“贫困”。雅克·贝汉花费数年,走遍全球,斥了巨资才拍摄出来的《海洋》,其制作成本不过就是3000万美元。把这个数字放到好莱坞,可能连一部有明星的B级片都拍不出来。那么这些电影工作者,为什么这么心甘情愿如此“隐姓埋名”地拍摄纪录片呢?只能说,他们对大自然有足够的热爱,才能让这些专业人才安心于在纪录片领域里工作。

 

拍摄《深海探奇3D》的导演让-贾克·曼德罗是一位专注海洋生态学纪录片摄制的导演,从十年前的《海洋仙境》开始,他就一直在制作这种纪录片。在获得迪士尼自然的资助后,让-贾克·曼德罗采买了大量的3D摄影器材,来到水下拍摄了这部《深海探奇3D》。和以往的那种后期转制3D的纪录片不同,这部影片是历史上第一部在前期就使用3D摄制的影片。制作成IMAX格式之后,显得格外壮观。为此,迪斯尼自然的卡米尔将影片称为“对大自然的礼赞”。拍摄这部电影,前前后后一共花掉了让-贾克·曼德罗七年时间,他走过了25个国家,拍摄了超过200小时的3D素材。为了拍摄出最独具一格的画面,影片的专业水下摄影师加文·麦金尼穿着70公斤重的全套装备、带着专业摄影机来来回回上浮潜入,差点送掉了小命。如果不是专注、如果不是对大自然的发自肺腑的热爱,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工作的。

 

相比较这种具有危险性的工作,另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更能说明专注的重要性。这部影片是2011年上映的《花粉》,它还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做《隐藏的美丽:一个养育地球的爱情故事》。影片由Blacklight Films制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法美合拍的纪录片。影片讲述了显花植物利用颜色、气味和信息素吸引蛾子、蜜蜂、鸟类和蝙蝠前来吸食花蜜,带走花粉,传播后代的故事。之所以是“爱情故事”,乃是因为花朵的颜色、花序、气味和动物对其的追逐,像极了爱情中的人类。花粉的传播,是自然界的一项奇迹,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物活动之一。如果没有授粉这一生物过程的话,这个世界将不会产生植被,空气中的碳将一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无法变成人类能直接获取的有机物——所以,这是一个“养育地球的爱情故事”。

 

拍摄这样的电影,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和素材的积累,而且还需要巨大的耐心。因为讲述植物成长的数秒的镜头,可能需要拍上几年。在这部电影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导演路易·施瓦茨贝里(Louis Schwartzberg)。这个Getty Images的创始人之一1970年年代从UCLA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就一直在纪录片和电影领域里做摄影师。后来,在他和同代电影人的的努力之下,延时摄影技术诞生。而他也成为了高端延时摄影的先驱性人物。在拍摄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延时摄影是最基本的一种的拍摄技术。如果没有施瓦茨贝里对此技术的专注性和钻研性的话,我们可能不仅看不到这部电影,或许连BBC的《植物私生活》也看不到。

 

 

 

 


 

 

宣传环保

 

作为全世界最顶尖的生态学纪录片发行公司,迪士尼自然对其发行影片有着苛刻的要求。比如影片需要有足够的亮点和卖点、需要最绝伦的画面和最专业的文案——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环保性”。迪士尼自然每上映每一部纪录片,就会开展一个环保项目的主题活动,《非洲猫科》上映的时候,迪士尼自然就呼吁人们保护这猫科动物的栖息地;《海洋》上映的时候,迪士尼自然拉上自己老东家的《海底总动员》开战了海洋鱼类的科普活动;而《黑猩猩》上映的时候,简·古道尔学会更是倾囊相助,展开了一个救助黑猩猩的活动。除了做环保事业之外,迪士尼自然还会从每张电影票里抽出20-50美分,放在旗下的迪士尼自然保护基金会里,用于环保事业。应该说,在目前的电影公司中,没有比迪士尼自然更环保的公司了。

 

迪士尼自然参与制作或者发行的每一部影片,其背后主旨,都是有关环保的。乃至是最“无公害”的《海洋》,也出现了记录人们猎杀幼鲨,割取鱼翅以及垃圾盖满整个海面的镜头。在《绯红色咏叹调》中,也出现了人类破坏火烈鸟栖息地的画面。或许,《非洲猫科》和《黑猩猩》是最没有环保概念的影片。但是当你想到人们正在破坏树林,毁坏环境,并让这些生灵流离失所的时候,你还能不有所行动么?《老雷斯的故事》用一个夸张的动物集体搬迁的画面给了人们环保的当头一棒。可实际情况是,动物在保育区之外、在自然中的生活却远比那部动画悲惨得多。

 

在《地球》中有一个镜头,用了航拍的方法记录下了非洲广袤的沙漠中,一组象群横穿而过的镜头。这的确非常震撼——这种震撼不仅仅来自画面的冲击力,更来自对生命的礼赞。当刮起沙尘暴、大象在风里艰难前行的样子,很让人动容。有些小象在沙尘暴里和象群走散了,它只有沿着象群的足迹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滴到处寻找。幸运的话,它能回到象群之中;如果他的运气不是那么好,它就会和象群走散,最后渴死在沙漠里。当你明白,沙尘暴的起因是人类对树木的砍伐和对植被的破坏的时候,我们还能坐得住么?地球是最独一无二的星球,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修复起来的代价是难以估量的。人应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且应该做出修补。诚如《地球》的开篇词所写:

 

“在我们所知的所有星球内,只有地球上才存在生命。因为我们距离太阳的距离刚刚好——不远也不近。这个距离带给了我们完美的气候和分明的四季,所以,地球是颗幸运的行星。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在仰仗着阳光的恩泽,但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脆弱的平衡却在一点一点被破坏。生个生态系统为人类日益膨胀的需求付着高昂的代价。现在是时候评价一下我们的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

 

 

 

=约稿,勿转=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