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的游戏和快感:《玩命追踪》
其实,银幕上讲述那种警匪之间的追逐游戏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可是这些电影要么是一味地深度挖掘警方或者是匪方的心理活动,从而成为了心理分析电影(《七宗罪》、《十二宫杀手》);要么就过度地展示了暴力,缺少一定的人文关怀(《守法公民》、《公众之敌》)。这样的电影,前者缺少观赏性,后者缺少解读性,虽然各有佳作,但是艺术和娱乐终难以两全。虽然,我们不能说《私法制裁》这部电影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做的既出色又平衡,但是导演艾略特·莱斯特很显然地是做出了要平衡这两者的尝试。所以,在观赏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们能时时刻刻地体会到导演的这种良苦的用心。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分成了两个平行的情节段落展开,第一个是讲述杰森·斯坦森扮演的布兰特探长舍命追踪连环杀人凶手维兹,又名“闪电”的来龙去脉的。另一条线索,则是布兰特探长和新上映的督查纳什之间的关系的发展的。布莱恩是一个硬汉,无论是黑道还是白道都能通吃得游刃有余,而纳什则是一个同志,于是这两个上下级之间在性取向问题上引出了一些笑料。当然,这些内容并不是影片的主体,所以在影片中的展示也相当有限。不过,就是这种像是点缀一样的展示,在带给影片喜剧元素的同时,也更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两个警官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问题。
布兰特探长是一个有着自己做事风格的警官,他脾气火爆、嫉恶如仇,有的时候还会跃出警官的身份的限制和窠臼,用自己的方法去教训罪犯。当然,在这种工作方式之下,是他私人生活的缺失。影片用了不多的笔墨介绍了布莱恩的私人生活:家里杂乱无章、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没有家人、没有宠物。从人性分析的角度上来说,布莱恩和《肮脏的哈里》中的哈里如出一辙,这两个人都是铁血警官,都是有工作没生活的典型。只不过,在《肮脏的哈里》的结尾,导演对哈里的一个“反英雄”式的处理,使得哈里的性格变得丰富而具有深度。而在《私法制裁》中,导演用了一以贯之的手法,把布莱恩从始至终都塑造成了一个“工作狂”。当然,艾略特·莱斯特知道这么塑造人物会出现“拥堵”的感觉,所以,他特意为布莱特搭配上了一个生活精致的上司来配戏。
布兰特的上司纳什是一个工作认真,生活精致的人。虽然警局里有人看不起他是一个同志,但这毕竟只是一个人的私人问题。在和纳什的相处过程中,布莱特很尊重纳什的性取向,而且还和他组成了一个合作无间、甚至在生活上也是很亲近的关系。纳什,可以说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人,机智冷静,多靠头脑和分析来断案。这和布兰特的火爆脾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中有一幕,是布兰特来到了纳什的家中。纳什在听古典乐,家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虽然也没有家人和宠物,但是这个家却显得有很多的人情味在其中。当然,布兰特来到这里的时候,也有点窘迫和局促。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性格展示得最多的并不是主角布兰特,而是这个叫做纳什的人。从他的性取向到工作态度,直到最后的以暴制暴,开枪打死了连环杀人魔,他的性格变化是层层递进的。
当然,这部警匪片最美妙的地方并不在于最后的那爆头的一枪,而在于它打破传统的主角对峙等情节的限制,讲述警察与杀手之间的心理游戏,注重整个猫鼠游戏中的节奏和戏剧张力。而这种情节张力的推动力,就是对人物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可以说,人物的心理变化,是这部电影的重头戏,因为罪犯在外面肆虐,而警方往往又只能一筹莫展。那么,在这种压力悬殊和力量对比的情况下,警方该如何开展工作呢?导演艾略特·莱斯特用影片中的两个人物给了回答:布兰特的大棒政策和纳什的理性分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除了在正面形象上苦心造诣外,导演并没有因此而忽视了对反面形象,那个杀人狂的塑造。在影片的塑造中,这个杀人狂并不是变态,也不是一心要报复社会的有童年阴影的人。而是一个幼稚的、没有道德观念和道德束缚的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他没有办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价值和法律上的判断,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直觉和想法去做——做了坏事。这种与众不同的反面角色,使得整部电影都立体了起来。更重要的是,使得影片的说服力大大地增强。换句话说,这样的一部影片,虽然是改编自虚构的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区相信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会“选择性失明”地去认为这是从真实案件改编而来的电影。
生活观和人性的这种对比,在影片中不可谓不充分。不过,导演可是实实在在地明白,观众来看这一部由硬汉主演的警匪片的“期望”,所以他在奇观化展示暴力方面做足了功夫。杰森·斯坦森没有让人失望,他扮演的虽然是警官,但是浑身上下依然有一股子痞劲和匪气,言谈之间江湖味十足。影片虽然讲述的只是一个发生在警匪之间的猫鼠游戏,但却因为导演的着重人性的表达而显得厚重与稳健;更因为导演没有放弃娱乐性元素的诉求而显得快感十足。